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七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票选近日入围。吉林大学李世超等10名同志获得金锤奖,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林巍等40名同志获得银锤奖。此次评审经申报、引荐、形式审查、初评、审批、终评等严苛的票选程序,从我国地质行业各部门单位引荐的361名候选人中票选产生50名获奖者,他们是我国地质科技和地质找矿战线中的杰出青年代表。
青年地质科技奖是我国地质界青年的最低荣誉奖。据介绍,中国地质学会自1988年启动成立青年地质科技奖,目的表扬在地质科技领域获得突出成绩、思想和科学道德好、在青年同行中树为榜样的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
(详尽讲解如下)李世超,汉族,1980年11月生,结构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现任吉林大学地质学副教授,结构地质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会员。
李世超自2003年以来仍然专门从事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近期的工作集中于在造山带上进化及风蚀-沉积过程研究上。近十年来,李世超在大兴安岭地区先后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人(或技术负责管理)已完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内蒙古地质勘查基金等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4项、中国地质科学院及企事业单位各类科研项目1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予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项目4项。
目前,李世超已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一作或通讯SCI、EI收录于10篇);已完成区域地质、矿产、地球化学普查报告3部,参编专著2部、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取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地质技能竞赛一等奖、二等奖指导教师各1项,吉林省地质学不会青年地质科技奖1项,吉林大学各类教学成果奖、课堂教学质量奖6项。王伟,1984年7月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球科学学院岩石矿物系由副主任。
他分别于2006年、2009年和201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香港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取得2013年香港大学Sartorius Hong Kong Scholarship、2015年湖北省楚天学子、2016年千人计划青年人才、2018 年Australian Endeavour Research Fellowship、第17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和第十三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大杰出青年等奖励和资助。王伟主要专门从事沉积岩石学和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自2007年开始,王伟以扬子及印度陆块元古宙沉积盆地为对象,积极开展了详尽且系统的工作。
通过对沉积盆地的沉积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来反演沉积盆地的构成和进化。同时,他融合岩浆-变质-结构事件,探究盆山耦合、陆壳进化、板块运动及超强大陆单体降解等一系列地学前沿问题。
王伟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身份在《Precambrian Research》、 《Earth Planet Science Letters》、《Geolog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Sedimentary Geology》等专业领域最重要SCI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8 篇。李建华,1985年10月生,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年,于中南大学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2011年~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牵头培育博士生。
2013年,取得中国地质科学院结构地质学博士学位。2013年,转入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
2015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李建华主要专门从事造山带上与盆地结构变形研究。所积极开展的工作主要以中、小尺度结构的多期变形分析居多线,融合显微镜结构和组构分析、同位素年代学和均衡剖面复原等技术手段,创建质地、韧性变形区域的变形序列和演化过程,探究大陆结构的动力学问题。
在华南大陆和大巴山地区,环绕韧性剪切带上、弯曲盆地、较低角度拆离断层和褶皱-冲断带上等积极开展了研究。李建华取得的主要荣誉还包括:2013年, 获得程裕淇杰出学位论文; 2015年,选入香江学者计划; 2017年,获得DAAD-王宽诚奖;2018年,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李建华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Earth-Science Reviews》、《EPSL》、《Tectonics》、 《JGR: Solid Earth》、《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地质科学》等国内外地学杂志共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国际SCI论文13篇,1篇SCI论文选入ESI低谓之Top1%论文。刘英超,1982年2月生,矿床学专业,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刘英超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展开地质学涉及专业自学,并在工作后回国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展开短期合作交流。现为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相同成员。刘英超长年专门从事铅锌成矿学研究,在褶皱逆冲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成矿理论创建和勘查评价方面获得了系统性成果。她先后主持人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项目3项、自然资源部项目3项,取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奖二等奖,选入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意团队,并获批2020年优青基金。
在《Economic Geology》、《Gondwana Research》、矿床地质等矿床学核心杂志公开发表论文74篇(不含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19篇),获得SCI提到 467次。李大鹏,1986年3月生,博士,高级工程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现任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金矿成矿作用与深部找矿科技创新团队、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泰山学者研究团队核心成员。
李大鹏于2008年7月本科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2013年1月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于2010年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奖、2015年选入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018年选入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018年12月荣获山东省直机关美丽青年、2019年5月荣获山东青年五四奖章,并受到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平易近人会见,2019年6月荣获山东向下为善好青年、2019年7月荣获山东省杰出共产党员。近年来,李大鹏仍然致力于岩浆过程与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先后主持人国家大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山东省根本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重大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 / EI检索18篇,合作出版发行专著4部;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2项,山东省十大地质成果2项,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他在胶东金矿成矿作用与根本性地质问题研究、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岩浆成矿作用、大型矿集区硫/氧化物进化格架及我国西部大型火山岩型铁矿带上变换成矿作用研究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宋到福,1983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油气资源与观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同成员,中国地质学会与欧洲有机地球化学家学会会员,《石油科学通报》青年编委。宋到福主要专门从事有机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目前,已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1篇。其中,在《Organic Geochemistry》、《Energy and Fuels》、《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AAPG Bulletin》等国际性专业主流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SCI收录于论文11篇,在有机地球化学基础与应用于基础研究方面获得最重要创新性了解与成果。于海波,1980年3月生,石油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科室副主任。
于海波仍然在中国海油渤海油田专门从事油气勘探研究工作,参予了中海石油有限公司科研课题、十三五根本性专项和十三五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等项目,合计找到地质储量多达13亿立方米油当量,为渤海油田的勘探、研发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科研成果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局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中国海油总公司油气勘探根本性找到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首届青年科技英才,曾获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5年度质量效益年活动立功个人、渤海石油管理局2016~2018年度最佳员工等称号。曾一凡,1984年10月生,水文地质专业,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讲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学会矿山安全性学科专家传播团队成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矿山水预防与利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一凡曾获得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1项,获得施普林格杰出博士论文奖(Springer Thesis Prize),选入第五批武汉黄鹤英才计划。
负责管理主持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尤其资助1项,已完成全国20余座煤矿水文地质补足勘探、水害探查与预测评价、矿井预防水工程等科研攻关项目。公开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检索15篇,EI检索11篇。许可中国发明专利13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香港标准专利5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项。
在国际知名学术出版社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发行英文独著1部,参予修改2016版《煤矿安全规程》、2018版《煤矿预防水细则》等规程规范,并参予撰写《煤矿安全规程理解》和《煤矿预防水细则理解》。朱恒华,1981年7月生,水工的环地质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水文环境地质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山东大学新进研究生导师。
朱恒华2003年毕业至今仍然在基层专门从事地质科研工作,主持人或的组织已完成了3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长年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地下水污染、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工作,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为山东省水工的环地质、城市地质工作作出了较小的贡献,在城市地质成果应用于方面转化成效果好,为济南智慧城市建设获取了有力的承托服务。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科学技术奖20余项(一等奖10项)。参予或主编专著4部,公开发表科技论文35篇(SCI收录于2篇、EI收录于8篇)。申请人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
曾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等荣誉称号。王迎超,1982年生。博士、教授(35岁以下破格)、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杰出骨干教师,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学术带头人、科研研制成功标兵、十佳青年教职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采访教授。
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掌控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地质口和水利口函评论专家、江西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议专家等。王迎超主要专门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地质灾害再次发生机理与风险预测及掌控的研究工作,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科技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徐州市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课题;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检索24篇(一作12篇,通讯4篇),EI检索45篇(一作25篇,1篇选入领跑者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许可发明专利6项,第一发明人申请人公开发表中国发明专利5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发明专利4项;出版发行专著3部;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此外,王迎超还参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地质灾害地下变形监测技术规程》。
本文来源:皇冠welcome官网-www.wodou.net
Copyright © 2004-2023 www.wodou.net. 皇冠welcome官网科技 版权所有 ICP备41109963号-6 XML地图 网站模板